作者:e医疗

“越岭翻山 未来我来——健康信息技术创新联盟2020年会”于2021年1月9日在上海虹桥铂瑞酒店召开。上海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主任谢桦作为嘉宾受邀参会并致辞。谢桦在致辞中肯定和强调了信息技术创新联盟的价值和意义,并希望联盟办出特色,利用自身优势广泛协调和组织行业中各级各类专家和专业人士交流更广泛、更具创新和挑战的话题。此次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兼健康信息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冯杰代表联盟做了工作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兼健康信息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黄虹宣读了新理事的名单,并有来自医院和企业的11位演讲者分享了精彩话题。与此同时,健康信息技术创新联盟2020年会获奖名单在会上公布并进行了颁奖。
健康信息技术创新联盟至今已经走过了4年时间。冯杰理事长在工作回顾与展望中表示:“2020年,联盟所有的IT人都投入到这场抗疫工作中,虽然大家工作很忙,但是我们仍然在春秋两季各举办了一场活动;出版了我们的第一本书——《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信息系统应知应会》;在信息安全活动周期间,邀请了卫健委信息中心领导、网信办领导对联盟工作进行了指导,我们自身也组织了相关的学习活动。2021年,联盟将继续在推动学习交流方面多做工作,比如在疫情控制良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走出去、请进来”,与兄弟地区的同仁们相互沟通;邀请医院内其他科室的同事们走进我们的联盟跟大家交流和分享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结合“5G”等新的技术和新的服务趋势,组织大家开展更多的创新话题讨论。” 最后,冯杰理事长谈到:“最近我看到一段很受启发的话:真正能改变医疗的,其发心必是慈悲,其目光必是敬畏,其道路必是时间。我们做医疗信息化首先要抱着慈悲心,这种慈悲心是一种包容的心态,我们要从患者的角度看问题,从医生的角度看问题,让信息化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第二,要有敬畏心,信息化要帮助各个部门做好工作,依据新的业务创新做好技术服务。第三,道路必是时间,我们在创新的过程中必定非常艰苦,如何不忘初心,有耐心地把工作一步一步推进,这是我们作为医疗信息化服务者应该去思考的。所以我们不光是思考要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要思考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去拥抱行业——这是联盟从开始到现在,以及未来可能都要坚持走的一条道路!”
在会议演讲和交流环节,来自医院的六位演讲者分别从部门间沟通协作、数据采集和利用、平台及业务系统建设等层面交流了思想和经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处处长王惠英介绍了“医务与信息的罗曼史”。王惠英风趣的表达:“信息人跟医院的医务、门办、护理交流最密切,往往都是相爱相杀的状态。”她结合2020年华山医院医务处牵头打造的“一网通办”为例,介绍了信息部门和管理部门、临床科室要进行充分、有效、多次且逐步深入的沟通才能做好信息工作的实例。“医务部门承载了医院的众多管理项目,汇聚了很多兄弟科室的相关业务流程。华山医院的一网通办将医务4大类26项业务系统进行了集成,统一了所有入口,打通3大终端,建立了一体化管理中枢,实现了一体化BI数据展现,移动终端手机审批、不安全事件上报统一流转等。在这个过程中,信息部门和医务部门之间针对如何获得更可靠和智能的数据、如何打造更加稳定可靠且完整的系统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这期间,我们对彼此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思路有了更多的学习,进而更加了解和理解对方了。信息技术人员通过熟悉医疗业务流程,能够更准确的结合需求设计系统流程;医务管理部门听懂了信息技术人员的‘语言’,能够更好地获得技术支持——这是一个好的交流,是一个良性且积极的过程。” 王惠英非常强调不同学科之间共同对话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对联盟主动搭建沟通平台,推动信息部门和各管理、临床部门相互了解极为认可。最后,王惠英感叹道:“我试着搜索了关于医务管理的AI系统,结果非常少,只是看到梅奥有这样的系统——他们推出了首个医院管理线上智能的免费诊断测试系统。这是医务部门很重要的业务利用场景,不知道何时我们也可以拥有像梅奥这一类的系统。难以想象在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辅助下,未来的义务服务有着何等前景。我觉得敢想就会有未来,有更好的未来!希望我们和信息部门的罗曼史能够继续下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赵艳在演讲中结合智慧医院建设的要求介绍了瑞金医院打造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建设思路,以及医院正在尝试的创新实践。赵艳表示:智慧医院一定要在信息高速路上才可以跑的越来越快。智慧医院肯定要数据支撑,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可用,就必须统一口径。我们可以通过报表加上附录的方式解决口径公式来源记录的问题。智慧医院的数据也一定不只是局限在院内的,需要院内院外的数据完全打通。例如:智能分诊、智能随访,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数据,也是很大的数据来源。结合当下的疫情和医院未来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医疗不仅仅只是线上的门诊,实际还有之前没有纳入到里面的远程会诊、远程图片、远程诊疗中心、远程教学等内容,并结合数据共享、互认等问题。因此,智慧医院建设对信息化的要求非常多也很高。”瑞金医院打造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就是把院前、院中、院后随访管理集中在一起,提倡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我们说大医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专科医院没有了大内科、大外科的概念,都是分成心脏科、血液科、内分泌这样更为详细的分类。在MMC中,患者到瑞金医院只需挂一次号就能享受全面检测、数据分析、疾病诊疗、APP院外管理等全方位诊疗服务。”面对医院从单体医院向医联体发展的趋势,赵艳坦言:无论是集中式还是耦合式,对信息中心的挑战都非常大,不同院区之间的系统整合和对接、数据传输和利用都存在不同的难点,值得大家更深入的思考。在谈到医院正在尝试的创新内容时,赵艳介绍了医院在AI和5G方向上的一些探索,如AI参与到影像阅片当中和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在题为“大数据时代的肿瘤预防和筛查”的演讲中首先介绍了自己从事的学科。郑莹介绍说:“我的部门叫肿瘤预防部,肿瘤预防是我的专业。部门有5个统计师,都是学习流行病卫生统计的,懂临床,也懂信息,搭建起了桥梁的作用。在我们的工作中,有了信息部门的相互配合、支持、引导,随访效果会更加出色。对于我这个专业来说,预防实践就是从个体到群体,再到个体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探究病因,做行为干预,做有效的筛查,大数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客观数据是郑莹的工作中最为看重的。“比如当下大家体会较多的新冠肺炎的流调,每个人自己上报肯定不行,现在这种刷行程码的方式就能获得最客观真实的数据。数据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我们再从中获取,这种客观数据的维度更多、量更大,而且这些数据更便宜。”王莹解释道:“不同的数据来源可以印证数据源是不是客观的。通过互联网信息收集可以得到更高的频度、更高强度,就可以结合个体做定制化、个性化的干预,可及性更好,而且效果会更好。另外,服务要化被动为主动,信息技术可以赋能给我们化被动为主动,做定制、专业、远程的服务到干预过程当中来。”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做了很多评估和干预项目,收集了患者的基本相关知识,对其未来产生癌症的风险进行预测,根据数据的分析,基于现有指南和相关国内外比较权威的研究得到风险数据,用一定的算法对患者将来的风险进行预测,得出评估报告。在这之后,会告诉患者得常见肿瘤的风险是怎样的,该如何预防,做哪些与风险相关的筛查。“我们有简单版在医院的公众号上面,大家可以扫一下二维码自己做一个评估。风险评估基础算法是基于跟癌症相关的预防和筛查指南的,这个指南每年进行更新,从2018年开始至今,已经包含20种常见的肿瘤。我们想把这个事情持续做下去,未来会提高大众对癌症风险的认识,风险行为的改变。”与此同时,王莹还介绍了AI辅助B超的筛查工作的相关情况,以及对如何更好地保护数据隐私问题提出了期待。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统计和数据管理中心主任葛小玲以“医院大数据管控平台建设历程”为题介绍了大数据管控平台建设应需求而生的“起承转合”。“需求是这项工作开始的原点。经过对之前几年数据利用的分析,我们发现院领导和各医疗管理科室对于数据的需求远远超过临床科室,他们需要用数据作为医院决策、科研发展和制度建立的支撑——要用数据说话。在系统已经完成集成、业务协同、单点登录等功能的情况下,从统一口径获取有效数据的层面上说,系统还可以有更好的呈现效果。申康和卫健委多次发文支持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并给出了一些指导意见。既有需求,又有政策,我们这项工作做起来心里非常有底。”葛小玲随后详细介绍了大数据管控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实现效果。“项目目标和功能模块是对应的,即: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应用、数据管控。”葛小玲解释说:“平台上能够提供多源异构的数据采集能够,要把所有数据都在平台上汇集。当然,不是采完就可以的,平台要做到数据的治理、汇集,同时数据清洗过程全在平台上完成。最后,平台要提供干净、标化的数据给医、教、研、管做数据支持。与此同时,也能够给纪委有交代,即:数据给谁用、做什么用、什么时候用,实现了数据利用的全程可管可控和留痕。这四个目标,是我们在建设之初就非常明确和坚定遵循的。”复旦儿科医院的平台自2019年5月立项,直到当年12月才开始启动,直至2020年7月搭建完成后,平台又用了5个月的时间不断在医院运行、试用、完善。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复旦儿科医院医院也对现有系统进行了完善,如:数据完整性、结构化完整性;以及数据的一致性、规范性、关联性等问题。最后,葛小玲还强调:“数据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做到周密的隐私保护和权限管理。目前平台已经做到了:硬件平台可管可控,资源全部纳入监管了。数据汇在一起,理干净了,管好了,最后还要让大家用得很安心。”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潘伟华在“智慧医疗从基础数据接入做起”的演讲中,着重介绍了新华医院将各类医疗设备的数据接入平台的做法和经验。医疗设备是产生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类别众多、厂商众多、数据标准各异等原因,一直是医院在数据平台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新华医院从2019年开始开展这项工作,一期共完成了100台设备的接入,从而同时来进行相关临床系统的验证和使用;2020年开始第二期工作,更多设备接入之后,医院进行了手术室设备的接入,并完成了12间手术室设备的接入工作,为麻醉科能够进行手术室集中风险管控提供了支持;目前,新华医院规划在2021年实行全院级设备的接入和使用。“我们对所有设备进行调研后,决定将全院级设备数据接入平台,包括监护设备、呼吸机设备、麻醉剂设备,以及滴注泵相关设备做数据整合、数据规划和规范、数据导入。在大量数据调研过后,我们在医院资产管理部的帮助下跟各个设备供应商经历了历时大半年的协调工作,做了接口开放,做相关设备的物联网化等。最终,设备跟医院数据中心进行对接,实现数据的实时存储。”潘伟华也直言在这项工作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大量的谈判工作、临床数据需求更深入的调研、结合设备性能做同质化处理完成数据互通,是主要面临的挑战。希望通过这项工作,为数据运用支撑医院转型、数字化诊疗转型提供更多有益的数据来源和数据模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岑星星在会上介绍了“电子病历建设中文本数据后结构化的研究与应用”的思考和探索。岑星星表示:“我认为电子病历的数据如何更好、更均衡结构化的利用是一个可以进行探讨的问题——将自有文本转成结构化文本的形式,然后让数据更好地利用。”“首先,病历后结构化通过信息技术将自由收录的文本转成结构化的形式,这样可以兼容前期自由文本的输入和后结构化,便于数据统计的功能。当然,这样做存在复杂性,因为病历其实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文本。我所说的针对电子病历结构化相应的策略是通过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电子病历结构化的。我们不光对于模型进行应用,还在现有模型基础上进行研究点的更新。”岑星星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首先,第一个研究点增加了电子病历结构化抽取的研究,我们增加非标注来研究模型的精度;第二,用精度更高的上下文嵌入模型的研究,进行信息捕获的能力提升;第三,引入深度学习的技术,对标注数据进行相应质量的提升。基于我们之前的研究,目前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在模型精度上相较于之前有了提升。”
除了六位来自医院的讲者以外,还有五位来自企业的讲者分享了行业热点及趋势、如何应对难点和挑战等方面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医疗行业部副总经理杜剑以“智医仁心 数见未来”为题分享了浪潮对医疗行业的思考、经典案例以及技术解决方案。杜剑表示:“智”和“数”是面向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即智慧化和数字化的转型。“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应用到了医疗行业当中,提升了医疗行业的智慧化、智能化过程。面对日益增加的数据规模和数据利用的复杂程度,浪潮的新一代运算中心为行业提供了新的生态联盟,在云、数、智三个层面整合资源为医院提供更好的服务。”杜剑还详细介绍了浪潮提供的“智算中心”在医疗行业中已经交付的众多经典案例:四川攀枝花医疗云和佛山的智慧医疗卫一体化平台建设,打通医院,实现互联网医院转型;湖北省肿瘤医院,针对数据传递和数据保护进行升级;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合医院与日俱增的业务量,完成了存储业务的交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为其AI项目提供算力支持等。
上海联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中心副总经理王江结合公司解决方案升级,在会上畅谈了“互联网医院创新实践和探索”这一话题。在王江看来,2020年是互联网医疗发展最快的一年,“联空也在这一年对互联网医院的相关产品进行了整体升级,增加了智能业务的模块并对页面进行了整体更新,让系统展示更体现智能化特点且更具人性化。”结合当下疫情的要求,以及线下诊疗业务、复诊配药业务增加等特点,联空凭借多年行业经验,从互联网医院运营的角度为医院提供了众多好的建议和系统上的应用体验。
上海泽信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宝军在会上针对“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方法探讨”这一话题进行了分享。顾宝军从系统架构选型的角度介绍了公司产品的发展变化:系统架构选型始终是医院面临的一个挑战。在我看来,可以分成多个数据库,进行水平部署。当前我们引入了DevOps开发,组织架构有了重大变革。只有统一的架构才能更快速的反应客户需求,进行产品迭代。我们较之以前,在系统架构上有所改进,将物理数据库拆分成多个数据库,并有长期在线的历史数据库架构。”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高级产品经理何坤以“东软物联网智慧医院解决方案”为题详细介绍了东软在智慧医院建设上的解决方案。“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智慧专科医院建设——这是东软针对智慧医院服务的建设目标。” 何坤介绍说:“东软在解决方案方面有四个优势:刷脸就医、AI智能化、聚合支付、平台化。2020年,江西省人民医院作为全国第一家人脸挂号缴费的医院,是和东软共同完成这一项目的。目前,上海也有两家大的医院建立了人脸库,实现了刷脸就医的全流程。面对当前的疫情,东软推出的语音识别系统和机器人相结合的导诊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可以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目前,医院有很多不同的系统涉及到各种不同的接口,东软通过平台化的管理,能做到财务自动对账、信息数据的集中管理,以及智能化设备的集中管理等。希望东软为医疗行业提供的软硬件相结合的定制化产品,为医院的智能化发展带来更多便利和价值。”
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大区技术总监方明在题为“实战常态化下的医疗网络安全建设思路”中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并结合各行业的典型事件为与会者介绍了“各类大规模的黑客攻击、蠕虫、木马越来越普遍、手段越来越复杂、成组织化、专业化趋势”的现状。与此同时,方明还介绍了公司推出的第三代引擎:“该引擎不再基于漏洞后门、特征库的概念,而是通过电脑内存的执行代码检查行为,如果行为有高危动作修改系统底层则判断是可疑行为并开始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