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 e医疗

信息技术
推动医疗改革与创新
广告

大型医院分院架构经验:底层技术将带给医院更多解题策略

作者:庞涛

大型医院分院信息系统建设向来是一个热点话题,合理的规划、实施,是多院区协同工作、数据顺畅流转的保障。针对这一话题,我们走访了北京友谊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力华。

谈互操作性

探索方法论,从根本上寻求国内标准落地的方案


大概一个多月前,笔者曾向北京友谊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王力华请教过关于FHIR的话题,这一次,话题依旧离不开这个热门话题。

谈起医疗信息标准,王力华回忆起大概二十年前的往事:“当时的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成立了电子病历委员会,我当时刚入行,在很多前辈的引领下接触并学习了一些国外标准,比如HL7、IHE等等。”以此为契机,王力华始终对国外医疗信息标准高度重视,对其在渐进发展中的优缺点也都了然于胸。“我们国内医疗信息标准确实不算少,大部分也参考了国外标准制定的方法论,所以我发现国内和国外在推行标准时同样遇到的一些难题。”王力华说,因此当FHIR出现时,她敏锐地感觉到这一次有所不同,“FHIR克服了一些以往标准在制定、推行时遇到的问题。”王力华说。

很快,她申报了一项针对互联互通标准的研究,并邀请包括InterSystems在内、对FHIR持同样热情的几家医疗信息化建设企业一起,共同探讨以FHIR为例,如何在国内推行有效、有价值的标准。

“我们探讨了一些关于标准推行的方法论,已经准备结题了。”据悉,课题组准备尝试着在国内实际应用场景中推行FHIR,将课题的内容然后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个研究层面,“我们拟定在三个场景中做尝试,一是患者注册场景,二是门诊挂号场景,三是检查申请单场景,目前在北京友谊医院的集成环境里正在做相关开发,预计10月中旬可以开展测试,如果效果非常好的话,我们可能后续会在北京友谊医院的整个集成平台项目里将其完善、扩展。”王力华充满期待。

谈多院区一体化部署经验

优秀的底层功不可没

 
2018年底,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试开诊,2019年6月19日,在北京友谊医院建院67周年这一天,北京友谊医院正式开诊。作为首都副中心第一家三甲综合医院,通州院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从试开诊起,医院门急诊总体就诊人次较为平稳,工作日日均门诊量2400人次,单日最高门诊量2800人次,专家号占比35%,药占比25.05%,门诊预约挂号率为86%,预约候诊时间精确到0.5小时。此外,在医疗服务方面,两院区门诊预约挂号协同、就诊卡协同、就诊数据协同;住院实现电子病历模板协同和住院证主从协同;检查化验实现检验结果、影像读片共享。

顺畅的就医流程背后,离不开信息中心的支持。“当时的情况是时间紧、任务重,能顺利开业,跟我们平台底层架构的灵活性和可配置性密不可分。”王力华说。

谈及分院建设经验,王力华很干脆地表态:“从信息中心的角度来看,建分院肯定不可能再单独建一套系统,而是追求将医院系统以一体化形式延伸到新院。

在多院区一体化部署方面,王力华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理距离相隔不远的主院区和分院区之间的一体化部署,另一种是异地建设分院后的一体化部署。“光从地理位置上来讲,第一种情况下地理位置相距有限,在底层架构支持的情况下,光纤拉过去后可以直接一体化部署。新建一套系统耗时长、花费大,所以直接做一体化部署,除了显而易见的临床工作流程优势和医院管理优势外,对于后续数据采集、利用也都非常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在事前对系统架构是否支持多院区进行认真评估。而对于第二种情况下的一体化部署,我认为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只能做数据交换,统一的管理数据是必要的,但相对实时业务数据的交互来讲,难度技术难度要低一些。”

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的系统建设适用于第一种类型,但是作为分院区,一定会存在与主院区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包括各类流程、科室人员配置等,所以王力华一开始并不是没有担心过,“好在我们只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系统的一体化延伸建设,优秀的底层产品真的是功不可没。”王力华高兴地说。
 
王力华所提到的跨院区系统一体化建设中底层的支持可以用三个例子来说明其便捷一体。第一个例子是医生的登录界面,一体化建设完成后,用户在首次登录时可以选择所属院区,以后登录时系统会默认登录院区。第二个例子是一些跨院区的医疗流程操作。例如有些检验从通州院区采集标本后送到主院区(西城院区),有些检查医嘱的开立由通州院区开具、主院区执行,等等。第三个例子是单据打印。由于存在跨院区医疗流程操作,因此单据打印出来后需要区分是“西城院区”还是“通州院区”,系统一体化建设完成后,类似配置是可以随时设置的。

据王力华介绍,北京友谊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底层架构源自于InterSystems的Caché数据库,这是一款专门适用于医疗行业、面相对象的数据库,它能够以所需的任何形式存储、使用和分析交易与历史数据,高速 SQL 能够实现跨数据模型的无缝运行。同时,友谊医院的互联互通平台也于近期上线,平台以InterSystems HeatlhShare旗下 Health Connect平台(即原来的Ensemble平台)为核心实施,能够集成我们的多种应用系统和业务科室,轻松连接新老医疗标准,进行高效数据分享。


谈未来趋势

期待新技术能够真正落地医院信息化领域


“健康中国是一个伟大战略,中国的发展战略就是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战略。”InterSystems亚太区总经理卢侠亮(Luciano Brustia)坚信这一点,这一理念带来的医疗蓝图和数字化转型未来同样值得期待。但是,“医疗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着互操作和互联互通的挑战。要成功地进行数字化转型,我觉得有三点值得关注。”卢侠亮说,第一点是医疗服务和医疗产品模式正在发生巨大转变,中国的医改在分级诊疗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同时带来了“互联互通”的要求和挑战,从这点来看,医疗业务模式的转变已经带来了巨大的数字化转型需求。第二点,医疗数据的密度很高,如何以合适的格式、最快的速度展现正确的信息和数据,成为巨大挑战。第三点,医疗行业是一个对创新速度要求非常高的行业,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保持系统的可扩展性,如何快速就某一系统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成为行业挑战。

精准医疗、个性化医疗、新药研制、临床试验……医疗行业对创新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个行业既需要稳定、也需要变革。卢侠亮定位清晰:作为一个医疗行业技术服务提供商,我们要为合作伙伴和客户提供既快速、敏捷,又稳固可靠的解决方案。我们为中国的合作伙伴提供稳定、牢固的底层架构,通过底层技术创新支持合作伙伴应对医疗行业的快速变革。

卢侠亮以InterSystems IRIS医疗版为例进行了说明。这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数据平台,能够支持所有医疗行业需要的健康数据模型,并且兼具事务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在帮助掌管海量数据的同时,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和群体分析。

Rxmx是一家澳大利亚公司,通过运用IRIS数据平台医疗版,实现了为患者提供复杂性用药和更安全更效地用药。同时它也是完全是上在云端的一个平台系统——利用InterSystems IRIS数据平台的容器技术,它把整个数据平台全部迁移到云端,实现了互操作性和互联互通,可以快速部署很多应用。


谈及未来趋势和面临的困境,王力华认为:“其实现在有很多新技术开发出来了,但是在医院的部署依旧是有限的。比如云计算,很多医院所谈到的业务上‘云’,其实也只是把一些东西‘放上去’,并没有真正利用起来,我认为大型医院架构转型将来一定会更好地利用起这些新技术。

她特别提及并认可了InterSystems IRIS数据平台医疗版的优势。

InterSystemsIRIS数据平台是支持多工作负载的,最大的优势是其大数据分析能力和极强的互操作性,InterSystemsIRIS数据平台医疗版嫁接了多项医疗卫生行业通用的标准,包括FHIR的标准、IHE标准、ASTM标准Hl7  V2/V3等等。据卢侠亮表示,十月还将发布InterSystems IRIS金融版。


写在最后

优秀的底层技术对大型医院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


北京友谊医院的案例只是一个缩影,医疗信息化建设者们始终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最有利于控制成本、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的信息化手段。


有数据表明,80%的数字转型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也因此,InterSystems中国2019年的峰会将主题定位为“极速·无限”(The Fastest Path to Possible)。InterSystems亚太区总经理卢侠亮表示,我们希望强调技术可以赋予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我们用最快的速度追求数字化转型的无限结果。在医疗方面,我们希望用极快的速度实现无边界医疗,成就高品质医疗,以应对医疗行业面临的数字化转型挑战。


2019年10月24日~25日,InterSystems 2019中国医疗信息化峰会将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举行。欢迎医疗信息化建设同仁共同参与,探讨底层技术的魅力与潜能!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e医疗 » 大型医院分院架构经验:底层技术将带给医院更多解题策略
分享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