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 e医疗

信息技术
推动医疗改革与创新
广告

朱杰|释放医疗数据的生产力: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政策市”

作者:朱杰




朱杰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大数据专委会


e医疗专栏作家




2018年9月1日,国家卫健委发文《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8年20] ,以下简称“20号文”)。医疗信息化行业为之一振,文件不但明确将互联互通评级和电子病历评级作为公立三甲医院的必修课,而且给出了2019和2020两个大考时间点。上次力度这么强规定时间、规定完成目标的政策推动还是2011年的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函 2011年436号] ),那年的文件直接带动了电子病历市场持续三年的高速增长,以及五年内三级医院近乎从0到100%的电子病历普及率。

 

2019年9月10日,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CHIMA)发布《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可点击获取),从此次CHIMA发布的年度医院信息化调查报告来看,20号文果然效果斐然,过去一年中三级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投入平均预算在千万以上,37%的医院信息化投入超过医院年度预算总额1%。从各大信息化公司传来的消息也是“形势一片大好”,很多销售人员已经在中秋之前完成了全年签合同的任务,现在正在乘胜追击,一洗前几年的郁郁寡欢。


应该看到,这一轮的高歌猛进除了20号文政策的及时雨之外,过去三四年中行业一些积极的探索起到了铺陈作用。


首先是互联互通评审和电子病历分级评价,从2010年之后关于医院信息平台如何建设以及电子病历深层次应用往哪里去,这两个评审评价体系不但自身提出了通过成熟度模型逐步分层建设,技术、业务、管理穿插进步相互支撑的路径,而且在评审过程中激励和发现了一批医疗机构的最佳实践,这些先进的建设案例成为后来者的参照,为行业整体提高创造了条件。


其次,远程医疗、三级等保、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医联体业务建设等主题性的业务要求,这些年始终没有中断。这些主题性建设要求对医疗机构多角度、多层次审视自己的系统能力,发现系统覆盖盲点,不断拾遗补缺创造了机会。虽然每次只是对网络安全的改进、增加一些自助设备,或者对互联网应用开放一些基础数据,但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这些局部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中,业务系统架构得到改善,医院信息化的格局逐渐扩大。

 

第三, 不得不说大数据产品进入医疗机构后,从医院管理、科研人员到一线医护人员对信息系统的认知和期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面线医疗业务的创新应用越来越得到医院的认可,从最早的谨慎投入试点,到现在的正式立项大额预算投入建设,从病历搜索到智能分诊、从病种辅助决策到智能病案编码,医疗大数据应用已经不再是少数冒险者的玩具,而越来越多成为日常工作的助手。即便这个助手时不时还显得有些幼稚,但是已经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且正在向着良性可靠的方向发展。新的技术能力, 必然带来新的资金支持。

 

医疗信息化行业和中国证券市场一样是个“政策市”,不同的是医疗信息化行业在每一轮利好政策出现后,能够抓得住机会的还是在政策之前有沉淀和准备的机构。


相信看清了这个规律,大家关心的是这一轮政策能够管多远,会不会市场的反应昙花一现,来年又沉寂下去呢?个人觉得不会,一方面,二、三级医院的市场规模放在那里,整体翻腾一下也需要两到三年时间才能消化掉这批政策利好;另外一方面现在看到的只是国家卫健委政策拉动型激励,另外一个巨人正在崛起——国家医保局今明两年完成国家和省级基础平台建设后,医疗机构必然面临另外一种政策推动,从医保合规到病种成本,从合理用药到患者识别,那一轮大戏会更加精彩。


天下苦秦久矣。作为建设者,我们就怕客户没需求。有压力才有动力,不管是政策推动还是政策拉动,只要能释放医疗数据的生产力对我们来说就是好消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e医疗 » 朱杰|释放医疗数据的生产力:医疗信息化行业的“政策市”
分享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