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 e医疗

信息技术
推动医疗改革与创新
广告

看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如何布置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

作者:e医疗(编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7月28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请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副主任王贺胜,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梁万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熊先军介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司司长 欧晓理:将重点加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全球性大流行病,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经过各方面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重大战略性成果。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多年来建立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确实也要看到,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些短板和问题。特别是与疫情初期“爆发式”需求相比,发热门诊的收治、传染病救治的床位、重要的医疗设备以及医疗物资等等,在短期内都出现了一定的短缺。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作出部署,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局积极贯彻落实,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研究制定了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方案。在未来一段时间,重点通过加强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强化七项能力,完善三个保障。

七项能力:

一是要强化发热门诊的接诊能力,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重点落实“三区两通道”要求,合理布局诊室、留观室、候诊区,扩大等候间距,配齐筛查所需的设施设备。

二是要强化可转换传染病区的收治能力,结合县城城镇化补短板,按照不同规模城市人口,明确可转换集中收治床位数量要求,分级分层配置疫情防控救治资源。

三是强化可转换ICU的救治能力,明确各级医院的ICU中都要设置一定数量负压病房和负压手术室,或者预留出负压改造的条件,按不同规模和功能配置呼吸机、心肺复苏、体外膜肺氧合等医疗设备。

四是强化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新增一批达到P3水平的实验室,填补地市级P2实验室空白点,提升重大传染病检测一锤定音的能力。

五是强化传染病的检测能力,所有承担收治任务的医院都要具备已知传染病的常规检测能力,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企业等第三方实验室的作用。

六是要强化医疗废弃物的处置能力,支持没有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地级市以及较大的县加强建设,支持大城市、特大城市按照现有医疗废弃物处置能力扩展一倍作为应急备用。

七是应急救援能力,要大幅提升呼叫接听率,缩短响应的时间。

另外,要完善三个保障:

一是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保障,要综合考虑人口、区域等因素,支持每个省份改造升级1-3所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危重患者救治和重要医疗设备储备任务。

二是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引导医疗机构做好医用口罩、防护服、防护眼罩等储备,提升有效抵御第一波需求冲击的能力。

三是应急医疗物资启用预案保障,要求各地全面掌握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应急设施分布图和启用的次序表。

可以跟大家说的是,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公共卫生相关项目建设的投资总量是去年的两倍,缩减了其他的一些专项,集中支持公共卫生领域的建设。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引导地方统筹用好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高质量的完成公共卫生项目的建设,确保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不留白、不缺位,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司司长 梁万年:多方面着力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卫生机构建设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一直在推进。国务院办公厅和相关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内部运行管理都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近十年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尤其是在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也证明,我们所秉承的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的公立医院改革发展原则是正确的,也充分彰显了公立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主体的作用,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是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主力军、是医改的主力军。

公立医院改革从现在来看,外部的政策环境,从方向到路径是明确的,今后的改革重点是要把外部治理体系相关政策落地,真正产生作用。第二,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公立医院的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核心是要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第一个转变,从发展方式上要改变公立医院由传统的、粗放式、规模式的发展走向内涵建设为主,来提高它的质量。第二个转变,从发展的内涵上、管理上,过去是一种粗放式的经营管理,要走向内涵式的、集约性的、高效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提高效率。第三个转变,从资源配置方面,要改革过去重点配置硬件,逐渐转向投向人力资源发展,来提高人的积极性,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待遇。围绕着这三个转变、三个提高,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第一,加强公立医院的服务体系建设,使它上下协同、区域协同、内外协同,在全国要使公立医院的布局既有国家的医学高峰,比如国家医学中心的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发挥医学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同时,在省级层面,要布局一批省级医学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发挥省域内的带头引领和辐射作用。另外,要重点强化县级医院的能力建设,使县级医院真正成为县域内医疗服务的主力军和领头羊。同时,兼顾到区域医疗卫生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科学布局、有效配置。

第二,刚刚发改委欧司长已经介绍,要围绕重大疾病的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加强公立医院防治能力建设,尤其是分层分级分流的救治体系建设,同时要注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政策的协同性,促进公立医院发挥公共卫生的职能,建立相应的督促、激励、约束机制。

第三,要发挥公立医院在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的领头作用和骨干作用,因为下一步医改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服务体系,其中重要的抓手就是要推进以县域为龙头,把下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实行上下一体的管理,包括县乡一体、乡村一体,人财物统一管理,实行有效的紧密型医共体,使整个县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成为“一家人”,围绕县乡老百姓的健康需求进行全链条、全方位的管理。另外,在城市要发挥城市医疗机构尤其是公立医院组建医疗集团的牵头和引领作用,形成紧密型医疗集团,对辖区老百姓实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公立医院在整合型的服务体系建设当中,核心要素是要把它的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而不能产生对上的虹吸作用。

第四,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式以及服务模式要实行变革,要考虑到今后新的趋势,比如一些新技术、新服务模式的建立,尤其是这次疫情防控,我们的远程医疗、大数据、新技术的应用,既方便老百姓又能提高公立医院的效率。同时,公立医院的发展方式是要进一步强化以需求为主导来设计服务流程和服务项目。

第五,要强化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尤其是要强化公立医院全面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制度设计和现代医院管理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地,推动公立医院的集约式发展,用好每一分钱,包括政府的投入、医保的投入,以及个人的缴费,并运用大数据技术,来实时监控公立医院的运行状态。

第六,要强化公立医院的文化建设,要强调公立医院姓“公”,要具备公益性,这是它的本质要求,公立医院要真正的以老百姓、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为本,关爱广大医务人员,提升他们的职业待遇以及职业发展空间。

最后,要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的外部体制改革,这离不开政府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要给公立医院的发展增加新的动能,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价格改革、药品招标采购机制改革以及薪酬、人事、编制制度改革。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 熊先军:全国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医疗费用医保支付12.32亿元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医保局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及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指导各地医保部门强化应对疫情工作措施,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出台“两个确保”的政策。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对确诊和疑似患者全部实行先救治、后结算,对承担新冠肺炎救治任务的医疗机构拨付专项资金,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并及时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

截止7月19日,全国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发生医保结算13.55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8.47亿元,医保支付12.32亿元,支付比例达到67%。

二是创新管理方式。实行“及时办、不见面办、便民办、延期办、放心办”的“五个办”医保经办服务,将常见病、慢性病“互联网+”复诊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实行长处方政策。三是支持复工复产。各地可从2月起减半征收职工医保单位缴费部分,减征期限不超过5个月。预计可为企业减负1500亿元以上。

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做好结算清算,不留后账。坚持全国一盘棋,统一组织参保地核实并进行全国清算。

二是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对疫情期间出台的“互联网+医保”、长处方等便民措施,使它常态化、制度化,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

三是加强形势分析与研判。压实基金管理责任,做好基金运行监测分析。积极支持医疗机构渡过难关。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e医疗 » 看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如何布置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
分享到: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