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医疗编辑

2020年8月5日, 由“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专委会”推出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正式发布。记者从专委会主委赵芳主任处获悉,无针注射器作为目前逐渐普及和应用领域广阔的胰岛素注射器具,有待进行最高级别的规范化培训和应用,该指引的发布为我国医护人员提供了无针注射器的基本操作规范,应用到临床时,可让更多的患者获益。
肖新华教授告诉记者,无针注射器是通过压力将胰岛素注入皮下,到达皮下时呈分散状,使胰岛素与细胞和毛细血管等人体组织充分接触,使胰岛素吸收的更快,血糖控制较为平稳。该指引的发布证明了我国无针注射领域的学术发展水平,随着更多学者对无针注射领域的探索,我国在无针临床实践方面将有更丰富的经验积累,为国外同行提供更多中国在真实世界使用无针注射的临床证据。
而针对无针注射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探讨,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牵头做了一项“Free研究”,其结果显示,无针注射胰岛素患者疼痛感更低、注射剂量更少;无新发硬结发生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加强对患者的管理。”纪立农教授补充到。
无针注射器可以使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再惧怕打针,从根本上提高胰岛素治疗的积极性,基于无针给药技术的优势,还可稳定血糖,减缓甚至避免并发症发生,进而节省患者个人和国家的医疗资源、缓解因糖尿病并发症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由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教授牵头,发表于BMJ杂志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约1.298亿,成人患病率约占12.8%,而血糖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仅有25.9%,长期血糖不达标者,抵抗力明显下降,极易成为易感人群,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又成为高致死率人群。而胰岛素的适时和及时介入,能使糖尿病患者迅速平稳血糖,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但传统胰岛素注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患者抗胰岛素参与治疗的重要原因。一项横断面研究显示,在使用有针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中,58.68%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过出血和组织损伤,35.26%出现了导致胰岛素吸收延迟的皮下脂肪组织增生。寻求一种从根本上改良现有胰岛素注射弊端的给药方法成为专家和患者的共同夙愿。
基于此,8月5日,由中华护理学会糖尿病护理专业委员会赵芳主任牵头,国内数位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成立的糖尿病医疗和护理专家小组,正式发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指引》,旨在促进胰岛素无针注射操作在我国的规范开展。
首先,无针注射器没有针头的设计,可从源头上消除恐针心理,杜绝断针和感染风险,提高糖尿病人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积极性;再者,无针注射器内部储压,药液注射到人体的一瞬间,会以喷射的形式精准穿透表皮,真皮,此时,压力顺势衰减,流体速度大幅下降,在不破坏脂肪颗粒的前提下,以约为5cm的直径弥散在脂肪颗粒间隙。药物吸收面积较有针大大增加,吸收速度相应加快,有效减少胰岛素被吸收时对皮下的刺激时间。
指引发布前,此次编委之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牵头的一项427例入组,以有针胰岛素笔为对照,评价无针注射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FREE研究)亮相美国糖尿病联盟年度大会,该研究首次将评价血糖控制的 “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研究显示,无针注射胰岛素治疗组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幅度较有针胰岛素治疗组更优效,简言之,无针注射器比有针注射器控糖效果好。注射痛感数值显示,无针注射胰岛素患者疼痛感更低。同时,患者注射剂量较有针注射剂量更少,180天中,所有受试者的硬结发生率为0。
无针注射器不仅在临床开始大范围普及,普通患者也可在各个电商平台或线下药店进行体验。相信无针注射器的普及对提高我国糖尿病患者总体血糖达标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方面意义重大,尤其在新冠肺炎尚未完全消灭时期,无针注射技术或可为这场全球性灾难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