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 e医疗

信息技术
推动医疗改革与创新
广告

蒋昆:从“战疫”角度看医院信息化建设:重新审视互联互通、“三无”建设和系统健壮性这三件事

作者:蒋昆

蒋昆

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2020年刚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就肆虐荆楚,大有蔓延之势。幸亏国家反应及时,采取多种措施,最大程度上遏制了病毒多点爆发的可能。但即便如此,迄今为止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之多,堪称一场总体战。根据专家的建议,战胜疫情最有效的方法依然是“早发现,早隔离”。从这个角度审视医院信息化建设,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以供商榷。


国家卫健委在2月4日通知里提及了五方面十二条意见,内容非常详尽且切中要害。可以大致概括为四个问题:一是如何减少信息数据处理中的重复性工作,把精力放在救治工作上。二是怎么加强跨行业跨系统的大数据联合分析能力,做到“早发现”。三是怎么不见面就把事儿办了,减少隔离带来的负面影响。四是干上面的事儿的时候别忘了信息安全。


联系实际,想要抓好落实,大概需要考虑三方面工作。


一是数据标准统一,系统互联互通。


首先,还是要有序推进信息系统架构升级,缩短业务上线时间,增强信息化支撑业务的灵活性。其次已建信息系统要考虑采取各种技术手段,使之符合数据交换标准和互联互通规范。再次未建信息系统要统筹设计、加快推进,同时积极推进现有医疗、后勤、管理各信息系统整合工作,提高医院内部信息综合研判能力。最后,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积极尝试与交通、户籍、电商等大平台对接,按需打通数据交换通路,提高联合分析能力。


二是“无纸”“无胶片”“无边界”医院建设。


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长期以来较多的只是作为一种宣传噱头。如今想要切断新冠病毒飞沫和接触两大传播途径,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建设“三无医院无疑是个好办法。减少甚至消灭纸张和胶片,不仅提升了流程效率,还减少了病毒传播介质,一举两得。


IDV和VDI技术因为应用场景有限,投入回报比不理想,长期以来在医疗行业不温不火,这次因为远程办公、远程运维的需求可能会迎来一波井喷式发展。


“战疫期间,医院可能是最危险的地点,没事儿别去是个明智的选择。而对于确需医疗服务或者慢病随诊的患者来说,“互联网+”就给出了一条相对安全的就医途径。传统的点对点远程医疗服务模式难以支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状支撑要求,在5G技术加持下,未来应该会加速向平台化部署转变。


三是要更加注重业务连续性和信息安全建设。


由于医院业务的特殊性,本身就已经对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对医院信息科主管提出的基本要求往往都离不了“不断网”这三个字。在公共资源向“战疫”倾斜的大环境下,医院信息系统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健壮性,探索“边缘计算”“混合云”等部署模式,尝试自建和租用相结合,在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增强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健壮性。限于资源、技术两方面因素和国家网信管控的要求,未来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可能会更加向大平台集中,医院在按等保要求做好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将安全区域外扩,拓宽战略缓冲区,提升整体安全。


从此次公布的情况看,即使是非定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充分考虑防疫要求,这给医院信息化建设者提出了新要求、拓展了新思路,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e医疗 » 蒋昆:从“战疫”角度看医院信息化建设:重新审视互联互通、“三无”建设和系统健壮性这三件事
分享到:
广告